主题: 听“三弦王”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

  • 小叶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5008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6/6/18 16:53:33
  • 来自:云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石林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
既要有木雕技艺,又要有音乐的旋律,还要有文化的元素,这对任何一个艺人来说,无疑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集合体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在石林彝族自治县芭茅村,大三弦制作艺人毕光明就将以上元素完美结合:他被当地群众称为“三弦王”。他先后制作大三弦2000余把,最重的100多公斤,最轻的约0.3公斤。

        探访毕光明,听他讲自己的艺术人生。今年年初,记者在毕光明的工作间见到了这位老人。

“我还想做些大事情”

      一间不算太大的工作间,尽管室外阳光明媚,室内还是无比昏暗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位留着长胡须的老人,手持打磨机,在几根原木上来回滑动。

        伴随着机器打磨原木发出的声音,满屋子的灰尘夹杂着一股糊臭味扑面而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约三分钟后,老人察觉到了站在旁边观看的我们,随后停下手中的打磨机。“这里灰尘很大,要不到外面吧!”老人微笑着说。

        淳朴,执着。这是毕光明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毕光明的工作车间,呈现在眼前的是正在制作的各种大三弦构件。不一会儿,每个人身上都落了一层灰白的粉尘。然而对于这样的环境,毕光明一点儿都不介意,反而感到很知足。

        毕光明说,如今这间厂房是经政府协调免费提供给他的,相比之前自己寻找的地点,环境好了很多。“我以前干活儿的地方很小,要是赶上现在这样的三伏天或是冬天,更难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家住石林县西街口镇芭茅村的毕光明,是省级民族民间文化木雕乐器制作传承人。年近七旬的毕光明有一个心愿,就是制作一把长18米、重约5吨的大三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17岁开始跟着外公学制作大三弦,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”毕光明说,走在制作大三弦的道路上,他也有过很多曲折和辛酸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人对大三弦很执着,从17岁开始,近五十年来都一直全身心投入到大三弦的制作之中。为此,他和家人产生了不少分歧,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,家人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坚守,他也因此而离婚。”一名熟悉毕光明的人介绍说。然而这并没有阻止毕光明继续制作大三弦,相反,他的激情更加高涨。

        近年来,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毕光明的境遇有所改善。“如今大三弦不愁卖,还有人上门收购,吃喝不发愁,可我还想做些大事情。我一直在做一个高达20米的大三弦,计划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。”毕光明说,为此,他光买木材就花了近5万元。“现在生活上的问题解决了,我就想搞好创作,希望政府能多给些支持,这样的话,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就更有干头了。”毕光明说。

蕴含在作品中的“学问”

      大三弦是阿诗玛故乡石林县彝族群众的传统乐器,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石林,以毕光明为代表的大、小三弦工艺大师在此传承着彝族民间器乐的绝活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天,在毕光明的工作间,他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很多作品:北斗七星、月亮三弦、龙头三弦等等,最大的大三弦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制作。

        石林县政协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,彝族(撒尼)大三弦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,在当地有普遍的群众基础和稳定增长的舞者,大三弦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,是彝族撒尼人的民族之魂。大三弦以轻快明朗的节奏,优美奔放的舞姿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在这把大三弦的弦把上,我根据木材的特点,设计了一个‘树洞’,在‘树洞’里面,雕刻了两个小孩。”顺着毕光明的指引,我们仔细观看了这个“树洞”。随后,毕光明讲解了该弦把的“学问”:在撒尼村寨,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,具体年代已经弄不清楚了。故事讲的是这里曾发生过一次战争,村里的男人和女人们都出去打仗了,孩子没人照看,于是,村民们就把孩子藏在村子里的树洞里。打完仗回来,村民们发现孩子在树洞里安然无恙。这一故事一直通过口口相传,流传至今。撒尼人认为,今天之所以能够繁衍生息,不得不感谢这些树洞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在拿到这个材料的时候,我就在想,正好可以把这一传说体现在这把弦上。”毕光明说,这也正是制作大三弦的玄妙之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没有固定的尺寸,没有图纸,没有规律。”毕光明说,也正因如此,制作大三弦需要极高的悟性,并熟悉了解民族文化,了解当地习俗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寻找传承人难就难在这里。”石林县政协一名工作人员说,也许这就是艺术与工匠的区别。

        根据材料特性,恰如其分地加以艺术加工,使之融入文化元素。在毕光明的任何一件作品之中,都能寻找到这样的制作痕迹。在一件被他命名为“北斗七星”的作品中,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把弦的外形结构就是北斗七星的形状,我的整个制作也就根据这一特点来加以处理。”毕光明说,这是他比较得意的一件作品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毕光明的车间内,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件作品,但形状、蕴含的文化元素各不相同。不得不惊叹——一块普通的木材,经过他的一双巧手,呈现出如此美妙而灵动的画面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毕光明也有他的担忧。“这是一个很难掌握和领悟的艺术,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。也就是说,首先必须要爱它、喜欢它,才有可能坚持去做它。但坚持也不一定就能做好,还需要具备相应的领悟能力。因此,传承人很难寻找。”毕光明眉头紧锁,目前,他收了一些弟子,希望能寻找到合适的传承人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制作外,毕光明还参加一些演出。“会弹奏的人有,会跳的人也有,但既会弹奏又会跳的人不多,毕光明就是其中的一个。”一名熟悉毕光明的人介绍说,多数演出,毕光明都是领头者。“我们不仅需要制作大三弦的传承人,更需要像毕光明这样集弹奏和跳于一体的传承人。”

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